港海外醫生僅1% 被指完全不合理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3/20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本港公私營醫療失衡情況至今持續惡化,而海外醫生比例亦不足1%。

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曾指輸入海外醫生阻力大,需正視醫療界的保護主義。

經濟學家黃元山表示,本港海外醫生比例不足1%,與英國及新加坡相比,低得不合理,指制定醫療政策不應全由醫生掌控,須考慮社會其他意見。

醫學會義務秘書林哲玄反駁稱,部分海外醫生經通過執業資格試來港行醫,當中亦佔一定數目,黃元山未有計及。他又指出,歐盟國家之間的醫科畢業生毋須經執業資格試,較自由地在其他歐盟國家執業,香港要考執業試,難以與歐盟國家相比。

【延伸閱讀】公營醫療「百病叢生」 多管齊下「診治」

【延伸閱讀】學者指港欠3千醫生 倡海外引入

輸入海外醫生於醫學界爭議極大。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表示,按2016年數據計算,本港海外醫生數目(包括醫管局有限度註冊醫生、大專院校及診所內的海外醫生)佔整體1.4萬名醫生數目比例只有1%,當中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更少之又少,佔公院醫生0.2%;反觀新加坡及英國的相關比例逾2成、甚至3成。黃元山說,這是完全不make sense(合理)。
 
醫學界曾指本港醫生並非不足,私營市場人力仍有餘,是不患寡而患不均,亦屬公私營失衡問題。但黃元山認為,公營醫療是制度問題,而非透過重新分配可即時解決,而事實上公私營失衡已討論多年,公營情況至今持續惡化,並無改善,如果想透過重新分配去解決現時公營醫療問題,不是一個最現實的方法。

被問及本港醫生是否太排外,黃元山認為,本港及外地引入海外醫生的比例數據已反映。

醫生、政府兩邊各有立場,如何從中取得平衡解決?黃元山直言不知道,但強調政府制定醫療政策,醫生意見一定要參考,但非全由醫生掌控,是否其他人、其他國家的意見就不用參考呢?公共政策都應該有過程去討論。